Jon Rose, Ph.D.
退伍军人帕洛阿尔托保健系统和
旧金山州立大学
David J. McIntyre, B.A.
太平洋心理学研究生院
前言
我们对新闻媒体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于对所描述的人的关联感。 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人物杂志 这证明了人们是多么希望了解和理解新闻中的人物。 传达一种理解人类的印象有助于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有助于报纸的销售(Bagdikian,1992)。 当我们想象自己知道新闻中的人在所呈现的事件发生时的感受时,新闻媒体关于犯罪、英雄主义、名声和恶名的故事就会更有说服力,但这种移情的尝试能有多准确? 是否有可能与我们只通过新闻了解的人产生共鸣? 当我们说我们同情某人,或客户同情某人时,我们是什么意思? 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它能可靠地存在? 个人接触是移情的必要条件,还是可以基于对话、叙述或一系列的新闻故事而存在? 可以说,同理心需要有可靠的反馈的个人交流,或者其他一些接触被同理心的人的内部运作的途径。 如果没有这样的互动,所取得的结果可能会让感知者内心满意,但并不是对被感知者的准确反映,因此也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所理解的移情。同理心
同理心这个词来自于德语单词。 纪念品意思是 "感觉到",它描述了艺术欣赏的过程,通过给艺术作品赋予一种内在的感觉--基本上是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艺术作品上(Bennett, 2001; Myers, 1999)。 Levenson和Reuf(1992)区分了移情和同情,前者被描述为知道或感觉到另一个人的感受,后者被描述为对另一个人的痛苦的同情性反应。 这一系列的定义呼应了Reik(1948年,转引自Myers,1999年)的观点,他感叹同理心这个词被戏谑的方式使它失去了意义。然而,如果我们想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背景下审视同理心的效用,缩小定义范围是有帮助的。 罗杰斯(1980)将移情描述为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密切意识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勉强感受到的过程,时刻不做判断。 罗杰斯描述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是经常检查对方,以确保感知者的感知是准确的,然后被收到的反应所引导(Cohen, 1994)。 Raskin和Rogers (1989)将同理心列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原则之一,并将其描述为反映了 "对客户的意义和感觉世界的深刻兴趣,因为客户愿意分享这个世界"(第157页)。 他们把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描述为 "愿意被纠正"(第171页)。 拉斯金和罗杰斯继续将这种互动描述为一种舞蹈,由客户主导,治疗师跟随。 Bohart (1988)也赞同这种移情过程的概念,他说,在 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同理心代表了对客户内部经验的当下理解,没有判断。 这种缺乏判断力是Bennett(2001)对移情和同情的区分之一。 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不同,在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中,移情的目的是理解当事人以制定干预措施,而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其效果是帮助当事人加深对当下的体验(Bohart 1988; Raskins & Rogers, 1989; Rogers, 1980)。 Brodley (1992)明确区分了沟通共情的效果,集中或加深当事人的经验,以及治疗师接受理解的目标。 Levenson和Reuf(1992)探讨了感知共情的生理相关因素。 他们比较了听者和说者的心率,发现当听者和说者之间有更大的生理共变时,负面情绪的移情准确性更高。 对于积极情绪,当听者表现出较低的心脏兴奋度时,移情的准确性就会增加,而不管说话者变得多么兴奋或平静。 这些发现被解释为,至少对于消极情绪来说,移情包括知道和实际感受另一个人的感受。同理心的必要条件
根据Myers(1999年,第148页),移情不是一种 "技能或力量",而是从客户和治疗师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东西,这与Rogers(1980年)的观点一致。 Marangoni, Garcia, Ickes, and Teng (1995)支持这种同理心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他们制作了女性受试者模拟心理治疗的录像带,其理论是女性会更有表达力和更开放。 学生(感知者)观看录像带,并被要求描述访谈对象(目标)在相关时刻的内心想法。 马兰戈尼等人发现,跨目标的一致性很高(a=0.86),表明移情准确性代表了感知者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当这一点与准确性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增加的发现相结合时,Marangoni等人指出,这意味着移情准确性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 他们还发现有证据表明,在他们的研究中,目标的特征对移情准确性有影响。 一个模棱两可的目标很难解读,没有反馈几乎不可能解读。 此外,马兰戈尼等人发现,感知者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移情准确性。 简而言之,移情准确性随着对目标的接触而增加,并且在提供反馈时增加得更快。 这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需要满足某些条件才能达到我们可以称之为 "移情 "的对另一个人的理解程度。 首先,移情的准确性随着时间而增加。 感知者对他想要理解的人掌握的信息越少,其解释就越不可能正确。 第二,移情的准确性随着内部过程的反馈而增加。 当被采访者的陈述含糊不清或有冲突时,这一点尤其重要。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个人对自己的移情准确性判断不佳,那么,如果没有反馈或其他一些接触当事人内部过程的途径,他们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对被观察者内部过程的感知是否准确。 如果使用这些移情理解的标准来检查人类交流的各种模式,那么就有可能建立一个框架来确定在哪些地方有可能实现移情理解。 也有可能确定哪些地方有可能实现移情理解,但准确的概率非常低,以至于结果应该被称为移情以外的东西。 移情理解最可能发生在有一定持续时间的面对面(或类似的)环境中,感知者有机会向目标(她想要理解的人)展示感知者对目标内部状态的概念化,然后接受对该解释的确认或纠正性反馈。 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者能够与目标一起工作,塑造感知者对目标内部过程的理解,直到双方达成共识,认为已经实现了正确的解释。 对感知者来说,可用的信息越少,感知者对其解释的准确性就越没有信心。 例如,电话交谈会使感知者无法从目标的身体语言中获得相关信息,而书面交流(如信件、电子邮件或聊天室)会进一步使感知者无法获得语音转折。 应该注意的是,长时间的面对面交谈并不能保证移情的准确性,因为目标可能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或洞察力来有效地沟通他们的内部状态,和/或感知者可能缺乏移情技能和/或理解目标所需的参考框架(Cohen, 1994)。 通过文学作品或表演艺术,如小说、自传、传记、戏剧等,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移情准确性。 虽然感知者没有能力与目标(例如,小说中的主角)互动,但感知者(在这种情况下是读者)可以不受限制地接触到作者认为合适的主角的任何内部过程。 例如,作者不仅可以选择向读者展示主角向书中其他人物展示的外在形象,还可以展示主角的内心想法和情绪。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发生在戏剧中,即角色刺破第四面墙,直接对观众说话。 然而,应该认识到,这些人物不是真实的人,因此缺乏作者选择省略的、或无法表达的任何复杂性。 传记或自传的主题也是如此,虽然对主题的介绍可能很广泛,但所介绍的信息很可能被编辑过,以符合作者希望呈现的形象。 读者对某一人物的感同身受的理解,甚至可以由作者在作品的后期,或在有关该作品的采访和评论中得到证实。 在光谱的另一端是简短报道的主题,如新闻广播或报纸文章。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被压缩的媒体环境中,任何信息的呈现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被用作准确移情的基础。 这既是由于可用信息的匮乏,也是由于媒体议程的干扰。 一个例子是对任何广为人知的犯罪的报道。 控方和受害者将描绘出一幅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和可憎的犯罪者的画面。 辩方将描绘出一幅同情犯罪者和可憎的受害者、司法系统和/或社会的画面。 政治、宗教和社会团体会根据自己的议程发表支持或反对上述任何一方的声明,而这些声明可能与案件的事实或相关人员没有什么关系。 每个新闻来源都可能提供信息,旨在引导媒体消费者相信他了解作为新闻故事中的某个人是什么样子。 感受到共鸣,这些消费者可能会更倾向于以支持发言人的方式采取行动(投票、写信、抗议等)。 然后,新闻媒体表面上会向公众提供客观的介绍和/或对来自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的解释。 Bagdikian(1992)认为,虽然在过去,媒体会倾斜报道以满足他们自己的议程,但他们现在的重点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报道,通过增加读者数量来实现广告收入最大化--通过轰动效应和非冒犯性的结合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媒体消费者有可能准确了解新闻中人物(无论是受害者还是肇事者)的内部情况,但准确的可能性不可能大于机会。 消费者无法接触到这个人,对这个人的陈述信息有限,更不用说想法了,也没有机会得到反馈来确定她的评估是否正确。 感知者可能会同情这个人,但感知者对目标的内部过程的感知更可能是一种投射的产物,而不是对这个人的内部现实的真正理解。 在光谱的这一端,感知者可能正经历着一些接近于 纪念品这是将感知者自己的内部状态投射到对方身上,但他们不会体验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所理解的移情。你的内容放在这里。在内联或模块内容设置中编辑或删除这个文本。你也可以在模块的设计设置中对这个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甚至在模块的高级设置中对这个文本应用自定义CSS。
未来的研究和影响
从新闻媒体对人的介绍中得出的移情认知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可测试的假设。 可以选择一篇或一系列关于公众人物,即目标人物的文章。 然后,可以直接从采访或自传资料中确定目标人物的内部状态。 研究者将把目标人物的私人想法和感受与新闻报道中的陈述相匹配。 例如,文章可能描述了一个具体的事件,从中可以推断出思想和情感,或者文章可能明确指定具体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无名氏对...X感到悲伤"。 第一个层次的调查将是简单地确定目标人物是否认为他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准确的表述。 第二阶段是让受试者(感知者)阅读新闻文章,并在研究者指定的地方,说出他们认为目标人物的想法和感受。 然后,这些断言可以与目标人物之前陈述的想法和感受相匹配,然后可以确定感知者的准确性。 在讨论移情时,重要的是了解这个词是如何定义的,否则,正如Reik(1948年,转引自Myers,1999年)所担心的,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其含义是准确的,尽管很复杂,指的是对目标的深层内部经验的亲密的、每时每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目标和感知者之间充满反馈的互动,并且没有判断力(Rogers, 1980)。 当被定义为这样的时候,移情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可以让当事人(目标或被感知者)感觉到被理解,引起当事人的注意并加深他们对自我的理解,从而可以成为一个治疗变化的机制。 如果同理心被理解为与此不同的含义,或者同理心的含义不明确,那么被标记为同理心的东西可能只不过是感知者的投射--与客户或目标的内部状态几乎没有关系。 因此,在写同理心的时候,明确操作这个术语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可能的话,把它牢牢地嵌入一个被充分理解的参考框架中。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使文本中提到的同理心的含义清晰,二是使文本与更大的工作体相关。参考文献
Bagdikian, B. H. (1992). 媒体垄断. (4钍 ed.)。波士顿。Beacon Press.
Bohart, A. C. (1988).移情。以客户为中心和精神分析的。 美国心理学家, 43, 667-668.
Brodley, B. T. (1992).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的移情理解和感受。 以人为本的杂志, 1, 21-32.
Bennett, M. J. (2001). 感同身受的治疗者。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 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州。学术出版社。
Cohen, J. (1994).对客户感知治疗师意图的移情。评估一个人的以人为本的能力。 以人为本的日志1(3),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