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ld D. Bozarth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eorgia
Barbara Temaner Brodley
Illinois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这篇论文是在1986年9月在芝加哥大学国际大厦举行的以人为本方法发展协会(ADPCA)第一届年会上发表的。
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以人为本的方法在心理治疗、团体工作、组织、社区、企业、教育环境、诊所、医学和护理领域、夫妻工作、家庭、教牧咨询等方面的应用。- 这些应用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和理论核心。
核心价值观和理论
罗杰斯(1986年,第115页)最近将以人为本的方法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要素陈述如下。
这种方法的核心假设可以简单地说出来。它是指个人在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导向行为方面拥有巨大的资源,只要能提供一种可定义的促进性心理态度的氛围,这些资源就可以被挖掘出来。
有三个条件构成了这种促进成长的氛围,无论我们说的是治疗师和客户、父母和孩子、领导者和团体、教师和学生、还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些条件适用于任何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情况。我在以前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这些条件(罗杰斯,1959年,1961年),我在这里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进行简要总结,但描述适用于上述所有的关系。
第一个要素与真实性、真实性或一致性有关。治疗师在这种关系中越是表现自己,不摆出专业面孔或个人面孔,客户就越有可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和成长....。
在创造改变的氛围中,第二种重要的态度是接受或关怀或珍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意味着,当治疗师对客户的任何事情都抱有积极的、非评判性的、接受的态度时 是 在那一刻,治疗性运动或变化更有可能 ....
关系的第三个促进性方面是移情理解。这意味着治疗师准确地感觉到客户正在经历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将这种接受性理解传达给客户。
我们可能会因为这个对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的本质的明确陈述而停止。然而,我们认为,在罗杰斯关于内在成长原则的假设和建设性变化的促进条件理论的核心陈述的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论断支持或遵循。
支持性论断
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它不是破坏性的
人的基本性质是建设性的、成长的、发展的和自我保护的,而不是基本上是破坏性的。破坏性的行为和感觉是成长性和自我保护的人在不利情况下的表现。(就像植物在面对太阳时可能采取的歪曲和转折)。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能力被解释为该人在困难、甚至可怕的环境下努力实现和/或保护自己的资源。
人类的本性基本上是社会性的
人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对他人的保护、关怀和同情。人类婴儿的生存依赖于长期的身体和情感关怀,成年人的食物、住所、伴侣和文化依赖于他人,以及人类推断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人的经验的先天能力--移情--所有这些都涉及人类的先天社会性。
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帮助关系中要保护自尊、自主和个人敏感性
关于人类强大的、与生俱来的成长原则的假说,导致了对人的尊重和信任的极端立场。人是自主的、足智多谋的、敏感的,并具有重要的自尊心。伴随着对人的这些品质的尊重和信任,以人为本的方法需要有一种意识和心态,在人际关系中,不侵犯人的这些品质,并保护和支持它们。在互动和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要注意对方的价值观,以及对方认同的自尊和自重的东西。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人的基本动机是现实地感知和追求情况的真相
人类有一个基本的动机来感知现实,意识到,并掌握他们所处情况的真相。人类实际上有一个科学的性质。感知发生了,就会形成假说来解释这些感知。随后的感知证实、修改或反驳这些假说。这就是人们在与外部世界和他们自己的感受、感觉和经验的世界进行互动的方式。
观念是个人经验和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试图以移情的方式了解他们。
我们总是通过由我们独特的心理能力、我们过去的经验以及我们眼前的条件和动机组成的镜头来看待现实。要了解另一个人,需要进入这个人的认知、解释和观点的世界。
个人,而不是群体,是关系中的参与者
在促进一个以上的人的成长时(如夫妻、家庭、团体治疗、组织等),以人为本的方法仍然主要致力于促进个人的成长。这一论断涉及到两个与多人相关的问题--一是对团体现实的解释,二是个人在团体努力中的关系。
一个--可能发生的经验可以用群体现实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来描述。在这些情况下,以人为本,注意与每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与作为实体的团体的关系。
群体现实类似于无意识的力量,因为识别它们需要大量的猜测,而且很难使猜测得到验证。它们也类似于无意识的力量,因为对它们的解释可能被认为是对有关个人的动机或感觉的不请自来的侵入。当群体现实的印象作为个人的感知被提供和拥有,然后邀请其他人分享他们对感知的现实的看法(如果有的话)时,这些印象是最以人为本的。
第二,当一项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改善家庭、团体、组织--任何超个人的实体的福祉时,以人为本的方法保持了与个人相关和帮助个人的首要目标。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为群体进行规划或设置,涉及到对所涉及的个人的认识和信息,而不是参考组织或个人的一般概念--一些平均或典型的标本。当帮助与团体有关时,也是以人为本的,为自我代表提供一些论坛和鼓励。以人为本的方法促进了个人的发展,而不考虑其他的目标或情况--并努力保证个人不会为了团体的目标而被牺牲或伤害。
信奉全人的概念
拥有整个人的观点会通过它所产生的态度影响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互动。拥有这一概念意味着,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一个具体的现实中行动和存在时,同时,这个人有一个过去经验的背景,有一个对他来说是独特的对目前情况的看法,有一个对未来的期望,有一个不完全存在的能力和意识的背景,以及一个有经验或没有经验的、尚未成为他生活一部分的潜力背景。这种对整个人的概念的认识,假定这个人已经成长,正在成长和变化,并将在未来继续成长和变化。当一个人在当下的时刻与这个人发生关系,并在这些当下的时刻接受和重视这个人时,我们也有这样的感觉:整个人并没有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能不是全部的意义。
总是有一个目前未知的已知的存在 更多 一个人的形象比我们看到的更重要。整个人的概念激发了对一个人的各种感觉--谦逊、耐心、宽容、乐观、信任和接受,而且往往是惊奇。这个概念激发了一种努力,或者说是动力,去理解和进入这个人的世界,在他的发展中发现这个人。
人们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当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下,都在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尽力保护自己。
接受的态度,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部分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在当时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人们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在尽力而为。人的特点是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也不能完全自我决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对人的所作所为既不应该指责,也不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相反,当一个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有问题的、错误的或不好的时候,会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试图理解在他身上起作用的因素。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我们无法帮助它。而我们行使责任,部分是通过追求对我们自己的理解,作为一种手段来改变导致我们感到错误的内部或外部环境。以人为本的态度是--"我们尽力而为,如果情况不理想,有一个过程可以带来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承担起责任,尽管我们没有完全的控制权。
相信放弃对他人的控制或权威的追求,而是承诺分享权力和控制权
放弃寻求对他人的控制是以人为本哲学的主要价值。这包括注意dyadic关系中任何不平衡的权力,并试图通过意识、对话和纠正不平衡的程序来实现权力的平衡。在所有的团体情况下,也是以人为本,尽可能与所有参与的人平等地分享权力或分享控制。这是一种对团体或社会问题的民主和平等的解决方案的承诺。以人为本的方法也倾向于放弃专制的手段,尽可能避免权力的等级结构--促进尽可能少的集中化组织来完成团体或社区中人的目标。
总结
以人为本的方法的核心价值--首先,相信固有的成长原则和 "对人类有机体中固有的智慧和建设性能力的深刻关注"(Rogers, 1986Ap 3),其次,创造 "一个安全的氛围,使人能够获得洞察力,能够改变、成长和扩展(并)赋予自己权力"(Rogers, 1986,p )的态度促进条件理论--最本质地将以人为本的方法与其他方法区别开来。
如果一个助人者深刻理解、吸收并接受了这些核心价值,那么如果他不得不或被内部吸引去应用其他方法,他就会经历冲突。罗杰斯(1977)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冲突。
罗杰斯描述说,在一次会议上,他问一位正在向他提问的心理学家,提问者所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政治治疗是什么意思。这位心理学家回答说。
我花了三年时间在研究生院学习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我学会了如何做出准确的诊断判断。我学会了改变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各种技术。我学会了在解释和指导的标签下操纵的微妙模式。然后我开始阅读你的材料,这打乱了我所学的一切。你说权力不在我的头脑中,而是在他的机体中。你完全颠覆了三年来在我身上建立起来的权力和控制的关系。然后你说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中没有政治(第3页)。
我们担心这种冲突和权力位置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验,所以没有充分地影响人们。 关于个人的权力在个人身上,而不是在外部专家身上。.或者,如果他们确实接受了这种价值,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含义,即当他们作为帮助者时,他们不能自由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当帮助者开始自以为比被帮助者更了解什么是伤害,什么是应该走的方向,或者什么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时,无论多么微妙,都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当帮助者篡夺了被帮助者的经验和自主权时,这种方法的基础就会被扭曲和丧失。
参考文献
Rogers, Carl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S. Koch (ed.) ,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III,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McGraw-Hill, pp 184-256.
Rogers, Carl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arl R. (1977) Carl Rogers on Personal Power. Delacorte Press, New York.
Rogers, Carl R. (1986)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to Therapy”, in I.L. kutash and A. Wolf (eds.) , Psychotherapist’s Casebook: Theory and Technique in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gers, Carl R. (1986) “A Comment from Carl Rogers” Person-Centered Review, Vol. 1,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