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布罗德利
阿戈西大学伊利诺伊州职业心理学学院。
芝加哥
Claudia Kemp
芝加哥职业心理学学校
摘要
本文将介绍和讨论Claudia Kemp博士论文中关于卡尔-罗杰斯对其客户问题的反应的一些结果。它侧重于克劳迪娅研究的一部分,即比较布莱恩先生的问题和罗杰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客户的问题和罗杰斯在他后来的治疗过程中所作的大量记录样本中的回答。它揭示了罗杰斯在进行布莱恩治疗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过渡的一些方式,并讨论了他发展的两个阶段--布莱恩和布莱恩之后的行为差异。
简介
人们没有普遍认识到,罗杰斯(1942年)发表的与布莱恩先生的全部疗法,说明了 "非指导性疗法",但并没有说明罗杰斯在发表时已经发展了非指导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疗法,而且他一直在实践,只是略作修改,直到他去世。
已发表的八疗程疗法在 咨询和心理治疗 (罗杰斯,1942)说明了罗杰斯是如何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疗法过渡的,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到了布莱恩疗法出版的时候,罗杰斯作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似乎已经比他在一到三年前(1939年到1941年,确切日期不详)进行布莱恩疗法的时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42年的出版物中,他对自己对布莱恩先生的回应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这表明了这种发展。
罗杰斯的批语是从他的非指导性角度写的,并对布莱恩的抄本做了脚注,指出了他对布莱恩先生的治疗行为中的许多错误。脚注显示,在写批语时,罗杰斯的 意识 他的理论所隐含的行为比他早期对布莱恩先生的实际行为更先进。同样明显的是,从布莱恩几乎完全没有指导型言论(如评价和建议),以及从他不常说的解释型言论来看,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的工作正在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过渡,脱离了他早期的治疗形式(罗杰斯,1939,1940)。1
早期的一项研究(Brodley,1994/2011)。2 表明罗杰斯在与布莱恩先生合作时,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有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基于理论上的理由,早期的研究排除了罗杰斯在客户问题之后的所有回答。3 该研究比较了罗杰斯的移情反应与他代表治疗师参考框架的未激发反应(Tframe反应)的频率。它揭示了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的未激发的T框架反应(约占所有反应的45%)与他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T框架反应(约占所有反应的10%)在频率上的巨大差异(35%)(Brodley,1994/2011)。
关于目前研究的数据,在Kemp(2004)内发现,比较客户的问题和罗杰斯在他治疗的两个时期(布莱恩和布莱恩之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可以看出罗杰斯的治疗在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时的一些(但不是全部)变化。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布莱恩先生的问题和罗杰斯对问题的回答在两个样本的比较中都存在着差异。
该研究
Kemp(2004)的研究只关注客户的问题和罗杰斯对客户问题的回应,在她的研究中排除了所有罗杰斯的回应,这些回应并没有 不 从他的客户的问题中立即得到启发。
问题
为了让读者正确看待我们的报告,有必要指出,Kemp(2004)报告中向罗杰斯提出的问题总数(两个样本中的382个)只出现在他的客户陈述中的相当小的比例。我们估计,在Kemp(2004)的研究中,在所有(大约)7260个客户的陈述中,只有5%对罗杰斯提出了任何类型的问题。4 换句话说,客户在每100个陈述中只问了5次问题(而且有些客户的陈述非常长)。我们的结论是,与罗杰斯的客户在叙述他们自己的关注和感受的行为中占主导地位(在两个样本中占所有回答的95%)相比,罗杰斯的客户并没有选择经常向他提问。在许多笔录中没有任何客户的问题(见Kemp, 2004)。
然而,在保持其不频繁性的同时,客户确实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罗杰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以及罗杰斯对布莱恩和布莱恩之后的答复的差异,可以澄清我们对罗杰斯作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的发展的理解。
数据
坎普(2004)研究的问题方面的基本数据是:(1)那个客户提出的67个问题(布莱恩样本),在他们的8个疗程中向罗杰斯提出的,以及(2)后来的那些客户在121个疗程中提出的315个问题(布莱恩后的样本)。
事实证明,在这两个样本中,客户的问题比例(相对于他们单独的陈述总数)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布赖恩先生在8个疗程的总陈述中,有14%向罗杰斯提出了问题,而布赖恩之后的客户在121个疗程的总陈述中,只有4%向他提出问题(Kemp,2004)。这个10%的差异很可能部分归因于布莱恩先生的性格。他的陈述揭示了他对自我理解的强烈知识取向(见Kemp,2004;可能是受到20世纪30年代末精神分析思想和关于治疗的著作盛行的影响),以及他的学术兴趣。
当然,后布莱恩样本中的许多客户也是智力和学术导向的(见Kemp,2004)。有些人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或教职员工,咨询中心就在那里,在这个样本中研究的许多记录都是在那里进行的。看来,布莱恩先生提出的问题比例较高,部分原因在于 互动的特点 与罗杰斯--在那些早期的会议中,他与布莱恩先生进行了讨论,而不仅仅是试图从经验上理解他。正如我们将看到的,Kemp(2004)的研究中更多的发现倾向于支持这一假设。
方法
作者们一起开发了一个系统,将客户的每个问题都归入11个类别中的一个。这些问题类别如下。
- 询问治疗师是否理解客户的意思
- 询问 "内务 "问题(例如,预约时间)和外部问题(例如,关于录音)。
- 询问有关心理治疗的工作原理或理论的信息
- 要求提供与客户的生活或主观经验、感受等有关的指导。
- 询问与客户在治疗中的行为有关的指导。
- 请求治疗师的保证
- 要求提供意见、评价或观点
- 请求许可
- 询问关于治疗师的个人信息
- 询问治疗师对客户的回忆或观察情况
- 要求治疗师澄清他之前的陈述
我们个人对问题的分类是在克劳迪娅和我坐在一起时进行的,我们通过讨论解决了我们的分歧(Kemp, 2004)。
比较
首先,我们比较不同类别问题在两个样本中的频率,并讨论Bryan先生的问题和后来客户的问题之间的差异的含义(见表1)。我们观察到,正如Kemp(2004)所报告的那样,最显著的差异是被归类为 "要求治疗师澄清他之前的陈述 "的问题(问题11)--两个样本之间有21%的差异,Bryan先生的问题中有25%被归类为这种类型,而后来客户的问题中有4%。虽然人们可能会猜测,这种巨大的差异反映了布莱恩先生提出这一特定问题的个人倾向,但另一种解释更有可能解释这种差异。
回顾上面提到的早期研究(Brodley, 1994/2011),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的反应中,大约有45%是T型框架反应,是自发的反应,不是由问题引起的,而在布莱恩之后,罗杰斯的这种类型的反应大约有10%。事实上,布莱恩之后的一些治疗记录中没有罗杰斯的非诱导性T型框架反应,只有移情性的后续反应。在他与布莱恩先生的治疗中,罗杰斯选择了 自发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频率要比与人交谈时高得多。 任何 后布莱恩样本中的客户(布罗德利,1994/2011)。
根据前面的观察,似乎可以合理地推断,第11个问题的频率有很大差别--布莱恩先生要求罗杰斯澄清他所传达的内容的频率比布莱恩之后的客户要高得多--是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提出的理解要求比罗杰斯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提出的要求更高。
在任何情况下,准确的移情理解反应一般都比表达说话人参照系的语句更容易理解。在心理治疗的背景下,这种情况甚至更有可能。客户对T型框架反应的心理处理对客户的智力要求比解码治疗师的陈述更高,因为治疗师只想表达他对客户的移情理解。此外,T-frame反应的内容有时会被体验为对当事人的威胁,刺激注意力减弱或混乱。
布莱恩先生要求罗杰斯澄清他以前的陈述比后来的客户更频繁,很可能是因为罗杰斯更频繁地向布莱恩先生表达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与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相比,布莱恩先生不太容易理解,后者主要是得到移情理解的回应。此外,对布莱恩先生的治疗倾向于强调罗杰斯作为心理学专家,因为他在不经意的T型框架交流中引入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布莱恩先生很可能(尽管是无意中)被引导去关注准确理解罗杰斯。 5
在Bryan先生和Bryan之后的样本中,显示出第二大差异的一类问题是 "询问治疗师是否理解病人"(问题1;见表1)。在这种情况下,有9%的差异,后布莱恩的客户在12%的问题中问了这个问题,而布莱恩先生在3%的问题中问了罗杰斯(Kemp, 2004)。
虽然有理由认为布莱恩先生希望罗杰斯理解他,但两个样本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罗杰斯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一贯的、高度频繁的移情反应,倾向于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治疗师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的主要目标--以移情方式理解客户,而不是将治疗师的想法引入治疗对话中(Kemp,2004)。治疗师的行为表达沟通代表了他或她的参考框架,可能会使客户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治疗师上。相比之下,罗杰斯追求对客户参照系的理解,通过做出移情理解的反应,促进客户的进一步阐释,并引导客户关心他或她是否可以理解,以及罗杰斯是否在跟随。
因此,当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做出更频繁的T型框架反应和相对较少的移情反应时,布莱恩先生就不太适应是否 他被罗杰斯所理解 比起后布莱恩时期的客户,他们一直被移情地理解。布莱恩之后的客户从罗杰斯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移情反应,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确信他能理解他们(Brodley 1994/2011)。
在Kemp (2004)的两个样本中,在向罗杰斯提出的11个问题类别中发现的其余差异都非常小。它们的范围从问题4 "询问与客户的生活或主观经验、感受等有关的指导 "的5%差异(在后布莱恩样本中更大)到问题6 "询问保证 "的0.1%差异(在后布莱恩样本中也更大)(Kemp, 2004)。
问题数据中的一个特殊问题涉及到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来说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的频率。关于这个问题,问题4到8都是一些问题,如果直接回答,有可能影响或引导客户。与其他类型的问题相比,这些问题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提出了挑战,即在尊重客户的情况下保持非指导性的态度。 声音 (Grant, 1990)。
结合两个样本的5个问题4到8,显示两个样本的所有问题中,有61%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在表达他的非指导性态度方面有挑战的那种(Kemp, 2004)。
在Kemp(2004)划定的两个样本中所有客户提出的11类问题中,对治疗师传达非指导性态度的技巧要求最高的五类问题(合称 "挑战性 "组),占所提问题的一半多一点。
这一发现可以更翔实地表述为--超过一半的提问(61%)只出现在14%的问题种类中(见表1,问题4至8合并为一类;数据来自Kemp,2004)。这可能是由于治疗中的当事人正在寻求个人的改变,因此,如果他们倾向于问问题,他们很可能是在向治疗师寻求某种形式的指导或方向。
尽管问题类别4到8之间的差异很小,但这些问题的频率在布莱恩之后的样本中都更高,因此可以将它们简单地加在一起,按样本进行比较。结合问题4到8的频率,布莱恩先生的问题有54%属于这些综合类别,而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问题有63%--相差9%,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频率更高(见表1;数据来自Kemp, 2004)。这可能是,虽然不经常发生,但在后布莱恩的样本中,客户要求罗杰斯的指导或指示的次数更多(在问题类别中的百分比),因为罗杰斯在该样本中没有主动向客户提供他的观点或意见。
然而,必须提醒的是,在Kemp(2004)的两个样本中,客户并不经常向罗杰斯提出问题,而统计数字的比较也是如此。 问题 为了正确和有保留地理解其含义,必须将这两份样本中的内容放在那个背景中。
罗杰斯的回应
为了对样本进行比较,我们还制定了罗杰斯的分类方法。 回复 对客户的问题。这些答复类别如下。
- 直接口头回答问题
- 直接以非语言或声音的姿态回答问题
- 对问题的间接回答
- 感同身受的理解,针对或承认问题的以下类型的反应
- 同理心的理解,以下类型的反应,不涉及或承认问题的。
- 针对或承认问题的回应,但不是移情理解型的回应
- 不涉及或不承认、不回答客户问题的答复
- 一个过于含糊而无法分类的反应(Kemp,2004年)。
有时,罗杰斯对一个问题做出复杂的回答,涉及到一个以上的反应类别。例如,罗杰斯有时直接回答客户的问题,并在他的回答之后做出移情理解的回应。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要有一种以上的分类,所以罗杰斯做出的回答比他的客户所提出的问题的数量还要多(见Kemp, 2004)。
Kemp (2004)发现,罗杰斯对合并样本中的382个问题做出了465个回应。她还发现,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的67个问题做了81个回答,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315个问题做了384个回答。为了进行最有意义的比较,我们省略了23个被归类为 "过于含糊而无法归类的回答"(第8类)的回答(布莱恩的3个和布莱恩之后的21个)。因此,Kemp的回答样本共包括442个回答;78个出现在Bryan的记录中,364个出现在Bryan之后的样本中(见表2;数据来自Kemp,2004)。
罗杰斯在两个样本中的反应
罗杰斯 回答 他的客户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就总样本(布莱恩加布莱恩后)的382个问题而言,罗杰斯的回答中有46%包括对问题的直接言语回答。他的回答中有55%是由直接的言语回答与非言语的直接回答和间接回答相结合组成。实际上,罗杰斯对他的客户的大约一半的问题给予了回答式的回应。如果我们把罗杰斯视为该方法的典范或模型,那么非直接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不回答客户的问题的想法就是一个神话(Kemp,2004)。
但他对布莱恩先生的问题的回答和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回答有值得注意的区别。首先,在布莱恩的样本中,罗杰斯在 "直接回答 "类别(类别1)中做出了大部分的回答(占他对布莱恩问题所有回答的55%)。这个类别包括简单的 "是 "或 "不是 "的口头回答和更复杂的回答。在布莱恩之后的样本中,罗杰斯对客户的问题用直接回答的次数较少(占他所有回答的34%)--相差21%。我们发现当非语言的直接回答(类别2)与直接的语言回答(类别1)相结合时,样本之间的差异是相同的(Kemp, 2004)。
结合前三类回答(对问题的回答),比较罗杰斯在两个样本中的回答频率,可以看出罗杰斯在两个样本中的行为有26%的差异(布莱恩样本70%,后布莱恩样本44%)。换言之,罗杰斯选择了 答案 布赖恩先生的问题比他后来选择的要多得多。 答案 后布莱恩时期的客户。这种差异似乎是由于罗杰斯对后布莱恩客户的实质性转变为移情反应的结果(Kemp, 2004)。
罗杰斯在对Bryan先生的问题的全部回应中,有14%是对移情理解的回应,而他在对Bryan之后的客户的问题的全部回应中,有40%是对移情理解的回应,相差26%(Kemp,2004)。对这一比较的讨论取决于理论的角度以及基于研究的角度,即比较罗杰斯对布莱恩先生的回应和他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回应,当客户自发地叙述他们自己的时候。
理论讨论
人们通常期望一个问题会唤起一个答案,或者至少是对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问题的承认。但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中,非指导性原则需要其他考虑。一方面,在这种疗法中,所有的回答都应该意味着对当事人的尊重,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权,尊重当事人的自我决定,尊重当事人的自我意识。6 因此,客户向治疗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回应的形式,以显示治疗师对客户的尊重,就像他们在移情理解的回应中所显示的一样。这种无处不在的尊重态度部分地表现为治疗师对客户 "声音 "的尊重(Grant, 1986)。在客户提问的情况下,客户的 "声音 "是从治疗师的角度向治疗师询问一些事情,而回答似乎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治疗师在与客户的关系中保持非指导性的态度,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理论的非指导性原则的一部分。这个原则的一个含义是,治疗师不能有影响客户的动机,不能影响客户的任何特定的互动过程或任何特定的内容领域或任何个人结论。这一非指导性原则在问题到治疗师的情况下也适用,尽管这种情况与客户自发向治疗师叙述的情况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表达基本治疗态度又倾向于避免影响的尊重形式的反应,通常是通过跟随客户的移情理解反应来实现的。治疗师打算用这些反应来检查他或她对当事人的暂时性理解的准确性。它们是功能性的,在理论上是一致的。
在问题方面的非直接性排除了一个 系统化 逃避或忽视客户的问题,并支持将问题作为问题来回应,并给出答案。但非指导性原则也使治疗师对给出答案保持警惕。因此,当涉及到客户的问题时,治疗师有一个选择。
治疗师对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的忠诚度不能通过单一的反应来评估,因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互动的过程,有不可避免的理解上的错误和必要的纠正过程。治疗师对理论的忠诚度涉及治疗师表达治疗态度的多种方式,包括非指导性态度。因此,当客户向治疗师提出问题时,治疗师可以直接回答,或者他(或她)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并对客户作为问题背景的叙述作出移情反应,或者他可以承认这个问题,但不回答--也许是针对这个问题,例如,给客户一个不回答的解释,或者给予某种承认或回答和移情反应的结合。在所有这些回应问题的具体形式中,治疗师的态度是通过语法、语气、非语言手势来传达的--所有这些都渗透着对独特的客户、对当下移情材料的敏感性,并以试探性和开放性来表达客户作为决定治疗方向的人。
当客户在叙述自己的时候,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的移情反应并不系统,尽管他们往往是频繁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是由于 原因 在治疗师中,对于反应来自于理论上确定的某些态度的经验。7 在客户提问的情况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师也不能系统地采用任何形式的回应。治疗师必须选择如何在每个特定的场合作出回应,以便在总体上保持他的沟通是接受的、同情的和非直接的。
以客户为中心的基本理论(Rogers, 1957/1987, 1959)指示治疗师对客户的内部参考框架进行移情理解,并对客户采取接纳的态度。该理论的含义是,每当治疗师对服务对象作出回应时,无论服务对象是叙述自己的情况还是向治疗师提出问题,无论治疗师选择何种形式的回应(在本研究中为类别),都应表达治疗态度,并尽量减少对服务对象的任何指令性影响。
摘要
在客户中心疗法中,当客户叙述自己的情况时,最典型的反应形式--移情理解反应--只出现在罗杰斯对布莱恩的回答中的七分之一,当时他正在回答布莱恩的问题。相比之下,罗杰斯在回答布莱恩之后的客户时,移情理解的反应接近一半,尽管有些移情理解的反应是与直接回答结合在一起的(Kemp, 2004)。
罗杰斯对他的后布莱恩客户的三分之一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他只是稍微频繁地对他们作出移情反应(37%)(Kemp,2004)。
罗杰斯对布莱恩之后的客户的直接回答不像对布莱恩先生那么频繁,但他对这些后来的客户的移情反应(结合类别4和5)比对布莱恩先生的反应(14%)多得多--相差26%。罗杰斯直接回答他的后布莱恩客户(38%的回应)的频率几乎和他对他们的移情回应(40%的回应)一样高(Kemp,2004)。
参考文献
重印(2011年)在K.A. Moon, M. Witty, B. Grant & B. Rice中。
(Eds.) Practicing client-centered therapy:Barbara Temaner Brodley的著作选集(313-327页)。Ross-On-Wye:PCCS Books.
Grant, B. (1986).伦理与心理治疗。Prolegomeno a una terapia centrada en el cliente sin una teoria centrada en el cliente [伦理与心理治疗。伦理与心理治疗:以客户为中心的疗法的先声,但没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论。] Revista de Psiquiatria y Psicologia Humanista, 17(4), 82-86.
Grant, B. (1990).以人为本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中的原则性和工具性的非指导性。 以人为本的审查。 5(1), 77-88.
Kemp, C.M. (2004).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中对客户问题的回应.未发表的博士论文。芝加哥职业心理学学院。
Rogers, C.R. (1939).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罗杰斯,C.R. (1940)。治疗的过程。 咨询心理学杂志》。 4(5), 161-164.
Rogers, C.R. (1942).咨询和心理治疗。Newer concepts in practice.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R.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1, 2, 95-103. 咨询心理学杂志, 21, 95-103.重印(1987年)于H. Kirschenbaum & V.L. Henderson (Eds.) 卡尔-罗杰斯读本 (pp. 219-35).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R. (1959).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框架内发展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的理论。In S. Koch (Ed.) 心理学。一门科学的研究。第3卷:关于人和社会环境的提法 (pp. 184-256).New York:McGraw-Hill.
尾注
引导技术和精神分析解释疗法的结合(罗杰斯,1939,1940)。